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聚焦】用教育搭起国际舞台

——国际教育学院创新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纪实

作者:张平媛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8-01-11 11:18

“很庆幸自己选择大连理工大学,让我实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可能;感激母校的包容,让我开启了一段段崭新的人生故事。我的留学生活是美好和难忘的,导师知识丰富,待人友好,能够开动我的大脑,让我在专业上进步很快,受益很多。”来自乌克兰的博士研究生欧丽雅,作为国际毕业生代表,在2016届毕业典礼上用流利的汉语述说了留学大工5年来的难忘点滴。

“大连有着浩瀚的大海,是一座非常美丽、时尚的城市,这座城市对外国人很友好,在这里就像在我的家乡一样感到踏实、温暖。我愿意成为俄中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两国的友谊努力。”曾登上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阿妮亚(罗百灵)如是说。

欧丽雅和阿妮亚的话,代表了众多来大连理工大学留学的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心声。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其广受海外学子点赞,与国际教育学院创新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密不可分。


服务国家战略,精制“路线图”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培养‘知华、友华’人士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之一。”谈到来华留学生培养,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郝海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基于当前复杂的世界局势,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旨在为沿线各国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全面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中国打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

国际教育学院紧紧抓住机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奖学金招生模式,申报并获批 “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获批招生人数居辽宁省首位,增强了学校招收培养基础建设专门人才的吸引力。2017年9月,36名国际学生已分别就读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道桥、交通管理等专业。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各个领域国际合作日趋紧密。“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大型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业务不断拓展,急需一大批懂中文、通专业,了解中国文化而又有当地背景的本土化人才。因此,依托学校强势学科,立足特色专业,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郝海如此阐释国际教育学院的发展趋势。

大连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大连理工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12个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500强……紧密依托这些优势,国际教育学院携手兄弟学部、学院,积极拓展留学生招收渠道,共同打造精品项目,着力打造具备跨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基地。

锁定比较优势,打造“竞争力”

“以先进办学理念为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规划,确立了以‘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目标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晓郁说。

在课程结构方面,国际教育学院设置了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多个模块。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强化了与各学部院系的联动机制,规范留学生日常教学培养管理。

按照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学院担当使命传播文化,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将思政工作与知识传授、文化活动相结合,达到传播中国声音,强化知华友华情感培养、服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大力开展中国国情类课程建设,目前已开设6门中国文化类课程、10门文化体验类特色课程。

将工作内容巧妙融入课堂,如在《中国概况》课上加入“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授课章节,在《中国文化》课加入“从孔孟的大同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等章节;在汉语课程中以语料形式呈现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汉语综合》、《报刊阅读》、《新闻听力和中国文化》课程中以阅读材料、视听材料等形式将党的十九大精神隐含在课堂知识讲授与课堂讨论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工作效果。

与此同时,为解决留学生人才培养“入口”和“出口”问题,学院还搭建了多渠道的招生平台和校企合作就业招聘平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特色品牌,畅想“中国梦”

包饺子、写春联、剪窗花……这是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2018中外师生新年晚会呈现的热闹场景。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开展留学生特色活动,让国际学生畅想中国梦,这是国际教育学院一直倡导的理念。

不久前,塞内加尔留学生阿玛杜凭借《爱的旅程》斩获第十九届大连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并参加辽宁卫视新年节目的录制。选手们流利的汉语,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留学生活、汉语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刻认识,让评委啧啧称赞。这是留学生感知中国梦的缩影,多样的活动在国际教育学院俯拾皆是。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感知中国”等大型活动,促进学生直接正面了解中国;开展丰富的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留爱大工”活动品牌,以“中华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国际文化节”为代表的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2017年,国际教育学院组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积极参与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主办,旨在增进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对优秀中华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成果了解的“感知中国”系列社会体验活动,共有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也门等10余个国家近60名留学生,走进位于丹东省凤城市的中国幸福村庄—大梨树,体味“干字精神”。

当留学生们初入大梨树时,眼前的青山绿水,阡陌纵横让他们惊叹不已,登上花果山俯瞰万亩果园,一览富饶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参观干字文化广场,体味360个“干”字和9.9米高的“干”字所展现出的永不停息、永不满足的干字精神;游历药王谷,认一认神奇的中国药草,品一品甘冽的阴阳泉水;考察现代农业体验区七彩田园,体味中国新农村科技农业的魅力;调研当地知名家具企业,领略中国新型企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真实的感受中国新农村的改天换地;走进民俗村,学习传统陶艺、箭术、折纸,体验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等等,无一不让留学生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更让他们真正深入的体会到了实干促振兴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在聆听时任凤山乡、凤城市委书记徐建华《我心目中的毛丰美》精彩讲座时,留学生们纷纷对毛丰美同志的事迹表示由衷敬佩,来自也门的硕士研究生萨拉说到,“毛丰美的事迹以及在“干字”精神指引下的村庄,让他站在了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他的人生意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日来国际教育学院捷报频传,启动留学生达沃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签约“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截至目前,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教育已累计各类来华留学生8000多名,覆盖100多个国家,依托学校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学生非学历教育和优质的国际学生学历教育体系。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被辽宁省教育厅评定为“辽宁省来华留学生教育示范基地”。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跨国企业争相聘用的“抢手货”。郝海表示,国际教育的蓬勃开展,得益于学校国际化战略指引、校领导高度重视和部门院系大力支持,学院将继续扎实开展留学生工作,倾力打造“留学大工”品牌。

我们有理由相信,国际教育学院定会满载着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文化交流的决心与使命,一路乘风破浪,驶向更辽阔灿烂的远方!

责任编辑:龙海波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