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领导论坛 > 正文

校长十届一次教代会工作报告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2-03-06 14:15

突出优势 强化特色 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跨越

——在大连理工大学第十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欧进萍

2012年2月29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学校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支持下,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和进步。

(一)科学谋划,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蓝图

坚持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以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基础,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四个专项规划、各学部(学院)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积极推动规划的实施。稳步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三项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二)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完善大工特色的育人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通过政治理论课、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邵春亮教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发起筹建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术团体——辽宁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并成为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

本科生培养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计划班”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企业联建的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首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个“国际班”首次招生;推进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设立研究型实验和学科体验性实验的实践型教学模式;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形成了学业优秀类、学科专长类、专业兴趣类以及学业困难类等四种学生转专业的通道,近30%的学生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功能材料和能源化学工程获批国家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全校共有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同类高校获批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梁延德教授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识与基础教育中心。

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适当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2011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达到890人),完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课程质量、规范课程教学秩序、加强督导评价的全覆盖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向各学部、院系进行了反馈处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开展对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境外参加学术会议资助项目;完善学位留学生的培养过程管理,提高学位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学位授予管理,健全硕士学位论文抽审流程,有效加强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力度。2011年授予硕士学位3470人,授予博士学位450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

全面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成功承办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优胜杯”。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数量稳步增加。以第三届校园文化节为牵动,促进高水平学术报告、高端文化讲座、高雅艺术演出等“三高”进校园。

圆满完成各类招生工作,生源质量有了新的提升。2011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4%;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4.2%。过半数的已就业毕业生就职于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91%的毕业生通过校内就业市场落实了工作。

(三)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积极推动“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建设。编制《大连理工大学985工程(2010-2020)中长期建设方案》和《大连理工大学“985工程”改革方案》,2011年度得到国家1.5亿元建设资金支持;2012年度获批国家预算资金1.4亿元。推动签署《教育部 辽宁省人民政府 大连市人民政府继续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的决定》,部省市将继续按照1:0.5:0.5的比例给予支持。

新增哲学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等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42个,学科整体结构更加完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四)面向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努力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科技工作保持强劲的势头。基础研究方面,滕斌教授、张洪潮教授分别担任首席科学家获批两项“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申请获准275项,经费首次突破1.6亿;成果奖励方面,全燮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蹇锡高教授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陈景文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人才团队方面,李宏男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工程安全与监控”团队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贺高红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郭旭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SCI、EI全国高校排名(2010年)分列第16位、第6位;323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高校排名第13位;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取得可喜进步,经费首次突破1200万元,首次在教育部级别项目的竞争中升至辽宁省第一;平台基地建设方面,新增3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国内管理学科首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电子政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2011年全口径科研经费首次突破十亿元,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12.5%。“辽宁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专利申请与授权量持续增长。

产学研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积极谋划推动国家、省、市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2011年共获批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1个,申报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个。“船舶制造国家工程中心”验收工作准备就绪。成立“大连理工-华锦工程研究院”,已落实首期500万元经费。“三院一城一园”科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内涵得到拓展。由“五校一所”共同建设的“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大连理工大学独立建设。科技产业生产经营性企业收入超过6亿元,增长30%;实现净利润超过6000万元,增长35%。

(五)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完成了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继续强化“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修订了《教授和副教授任职条件》,颁布了新的《教授和副教授岗位竞聘申报基本业务条件》,增设实验技术系列和德育系列正高级岗位;初步完成编制核定方案,首次提出学科建设编制,即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数下,根据各学科的建设规划和目标,包括设置的方向、规模和水平来确定学科建设编制;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考核方案,逐步实现人员分类考核,并尝试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制定《大连理工大学待聘人员管理办法》,为做好校内待聘人员的转岗分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教职工的薪酬待遇。

截至去年年底,全校教职工总数为3435人,其中专任教师1909人(含师资博士后57人),占55.6%;正高级职务岗位564人,副高级职务岗位1051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4.8%(1236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7.2%(1281人),教授占28.1%(537人),副教授占40.3(770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待公示)。目前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讲座教授10人。

(六)扩大开放办学,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两大中心任务,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网络体系建设。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和机构新签或续签了46项校际合作协议/备忘录;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共同建立了“联合能源研究中心”,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被评为2011年先进孔院(世界360余所孔院中评出25所);积极与乌克兰国立冶金学院筹建我校牵头的第三所孔子学院;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正式签署关于联合成立“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的协议。

通过50余项各种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共计派出学生368名,比2010年增加了36.4%;教师因公临时出国(境)人数与2010年基本持平,稳定在1000人次以上,达到1066人次;其中有19名机关干部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战略与实践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申报“111”引智基地项目“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获得批准,目前该类基地总数达到3项;正式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外事审批权,自行审批教工出国(境)近800人次,办理外国专家签证用邀请函近100人次,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便利。

留学生规模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注册学位新生122人,同比增加71%。目前学校有68个国家的782名留学生(含短期生6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6人,硕士研究生77人,本科生180人,学位生比例显著提升。

(七)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011年学校财政总收入24.79亿元,增长22.42%;财政总支出24.62亿元,增长19.23%。在学校资金需求矛盾较大情况下,保持了学校财务平稳运行,较好地支持了学校事业发展。2011年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587项, 审计资金总额48亿元,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100条,促进增收节支496.5万元。

新老校区建设和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区体育场、博留公寓交付使用;继续推进能动学院大楼、化工学院附属用房、半导体技术学院、新校区地下车库等在建项目;完成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装修改造工程;启动校医院搬迁和主楼西侧楼装修改造工程;推进市内校区土地置换工作以及西校区窑沟地段动迁工作;实施主校区电力增容改造工程。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产管理。组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加强教学科研实验室人员、设备的管理,进一步促进办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组建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加强对采购与招标事务的管理。

令希图书馆正式开放使用,积极调整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确保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支撑。开展了数字档案馆二期建设,在全省高校档案工作评估检查中获得示范学校称号。

深化后勤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调整机构、整合资源,从科学规范、安全运行、优质服务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了保障学校发展建设的能力,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

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质量进一步提升。附属高中加快推进迁建工作,附属学校全面落实“情知教育”取得新成效。

(八)全面推进学校党建工作,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构建和谐

以建党90周年为重要节点,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开展2009-2011年度“两优两先”评选和表彰活动。学校党委被评为2011年“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宣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深化理论学习,推动理论研究。统筹校内外新闻媒体,营造了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配合中组部、教育部、辽宁省委顺利完成校行政班子换届工作;启动新一轮机关换届并完成了正处级岗位的聘任。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对《廉政准则》和“十不准”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和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两项法规”专项检查,被中纪委确定为全国十四个廉政文化建设联系点之一,是唯一的一所高校。

引导和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推荐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

抓住契机,突出实效,稳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拟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的方案》,提出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构想。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深入实施温暖工程和健康工程。2011年1月参照大连市政策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为离退休人员补发津贴补贴1743万元。调整和提高了教职工绩效津贴,年增拨款4500万元。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维护了校园的平安稳定。

关于学校党建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群团工作在校党委2011年工作总结中有更为详细的书面报告,请大家参阅。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的开门红,这些成绩是在教育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要进一步凝炼和规划学科方向、汇聚学科群体优势,强化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二是要进一步提升高端人才的总量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要开源节流,缓解办学经费的压力;以及要加快新老校区的建设和改造,缓解教学科研用房的矛盾;四是要进一步强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责任和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二、当前的形势与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力量,不仅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且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各种结构性的矛盾和挑战日渐突显。在空前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面前,无论是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出发,还是就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新期盼而言;无论是从更好地履行高等教育使命的角度出发,还是就实现高等学校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目标而言,质量都是竞争力、是生命线,进一步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育人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基本着力点,突出优势和特色是关键。教育部及有关部委今年将出台两个重要文件,一是《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二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或“协同创新计划”)。我们全年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全力贯彻实施好高教30条意见;二是全力贯彻好“2011计划”,进一步突出优势和特色,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创新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就是要紧紧抓住“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的建设机遇,突出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加强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和学科群体资源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学科群体优势,建设学科高原,助推学科高峰;就是要坚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把学校的30条意见与国家的30条意见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彰显育人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就是要在聚焦领域、加强协同的基础上,建设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就是要坚持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总结我们在队伍建设、国际化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和学校党的建设上的好做法、好经验,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人才、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瓶颈,走出一条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三、2012年学校工作安排

2012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全面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启动学校战略管理工作,全面做好《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建设等四个专项规划和学部(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深入开展战略研究与院校研究,重点加强以资源合理利用为导向的学校发展能力研究,推动学校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凝练学校优势和特色,梳理方向,汇聚队伍,加快协同创新实体建设,促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加强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酝酿筹建本科生院,探索建立教育教学的联动平台。推动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建设,强化育人合力;积极推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三个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推动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机制,深化学部制改革,促进学部及所属院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实现科学发展。

(二)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全过程。以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学生为本,全面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推行本科生辅导员和班导师联动的双重指导制;深入开展“春雨计划”,加强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和个体发展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出台《大连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师负责制,健全和理顺基层研究生工作机构和队伍。全面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社团的建设水平;召开第二十次团代会;更好地发挥关工委的育人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今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积极推动本硕课程的贯通。

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社科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创新教育,强化创新性实践;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本科培养方案;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基础建设,办好“卓越计划班”,做好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的立项与建设工作。以培训、交流和服务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中的作用。积极做好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准备工作。积极推进通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的规划与建设,在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建设若干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研究设计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体系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修订各类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和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做好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工作;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的考核和管理;深化培养机制改革,调整研究生奖学金标准和发放方式,完善研究生资助和激励体系。完善学部制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科点点长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制度;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管理工作流程,修订《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同等学力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开展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机制。加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学历研究生教育管理。

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科学制定招生计划,重视招生队伍建设,拓展招生宣传途径,建设信息化招生平台,强化政策导向,吸引本科优秀生源;继续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名额的分配方法,加大力度吸引校外优秀推免生,切实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探索博士生招生计划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办法。

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学校、学部(学院)两级“职业规划与就业协会”的建设,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梳理、分析和研究,继续开拓高端就业市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就业服务效能;实施“英才引导计划”,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促进学生合理充分就业。

(三)整合学科资源,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加强学科高原、学科高峰建设。结合“985工程”、“211工程”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贯彻实施学校“十二五”学科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汇聚队伍,集中资源,做大做强有基础的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学科群体优势,提高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985工程”2012年度的建设工作,完成2013年经费预算的上报及审核工作,做好“985工程”三期建设的中期检查准备工作。根据《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组织完成“211工程”三期的总结验收工作。

加强各级各类学科平台建设。从学校和学部(学院)两个层面加大规划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学科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学科平台。加强对学科建设资金及购置设备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有效发挥学科资源的效益;加快交叉学科的建设,谋划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发展。加强对海洋、生物、信息等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跟踪研究和规划建设,支持相关学科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以评促建,积极准备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评估工作,完成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专业的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学科联盟建设;做好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硕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工作新跨越

紧密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战略要点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为牵动,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抓住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群,积极谋划,精心组织,深化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凝练重要科学问题,解决重大工程问题,聚焦产业和区域的共性技术难题。

进一步做好“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的谋划、培育和申报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战略要点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优势和特色,聚焦研究方向,提升承担大项目的能力;完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推进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制;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建设,做好专职研究队伍的建设工作。

做好迎接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准备工作,积极推进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继续推动精密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筹备申报工作;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凝练与集成。认真学习落实保密资格认证标准,迎接新一轮二级保密资格认证。

紧密结合科学前沿、国家需求和学校的实际,精心组织建设“985工程”立项的五个专门研究院(能源研究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传感器与物联网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积极做好研究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与相关平台建设。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结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制定我校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特色、入主流、出精品”。

完善落实产学研战略布局,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谋划国家、省部、市级工程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申报工作;上半年完成“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验收,启动“电子政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与大连市、营口市、常州市等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校企合作研究院建设,将“三院一城一园”建设成学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及服务地方的平台;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启动“辽宁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以独立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契机,积极谋划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做好科技孵化平台规划和建设工作。

继续壮大科技产业。规范管理与积极开拓市场并举,科技产业建设以基地、队伍、项目和资本四个方面为抓手,以人才和技术为核心,保持生产经营型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可持续增长。

(五)培养与引进并举,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改进评价办法,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整体水平。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多种培育和培养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包括院士后备人才、杰出青年后备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教师等培养工程),加大拔尖人才支持力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好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的申报工作。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按照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制定重点人才引进计划,探索建立学校、学部、学院(系)三级联动的人才引进工作新机制。完善人才引进的质量控制机制,重点引进教授、副教授、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优秀人才,不断优化学缘结构;做好“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的申报工作。

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以学科、专业、基地规划为牵引,落实师资队伍规划,明确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将“十二五”期间人才总量与增量等量化指标分解到各个学部、学院和基地,进而明确到各个学科中。完成新一轮全校核岗定编工作,推动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改进和完善评价办法。强化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创新形式开展新一轮教授履职考评工作,强化教授引领学科发展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延聘、返聘人员的管理和考核;继续实施“358”讲师履职考评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按内涵制定实验技术等专业技术岗位申报业务条件;出台专职科研人员聘用、考核和管理办法;提高博士后的招收数量和质量,做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工作。

(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内涵,提升国际影响力

强化以学部(学院)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探索与海外名校联合办学及合作交流的有效模式。推进学部(学院)层面国际化课程体系、科技合作伙伴和学生交流等平台建设;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联合软件学院的申报工作,推进与英国杜伦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合作办学的深入洽谈工作;加强我校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建立学部(学院)国际化考核体系,逐步开展国际化指标评估工作。

强化教授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评估机制和国际化基金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教授的国际化水平与能力,激发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支持教师、管理干部参加与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相关的境外学习和培训;促进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提升。

强化引智工作,优化科技人才和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吸引力度,聘请外籍优秀专家学者来校长期工作,开展讲学、授课、科研合作等;以“国际班”为牵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优秀教师、教材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做好“外专千人计划”的申报工作。

进一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积极做好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立项选拔工作,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完善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境外参加学术会议资助体系;加大对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力度,启动“百名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每年支持100名左右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提升留学生质量和规模。注重开拓高质量来华学位生的生源,提高学位生质量和比例,完善留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体系;推进研究生双语课、全英文课程建设,制定部分重点学科的硕士生国际化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七)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源节流,积极谋划,拓宽筹资渠道,落实省市配套资金;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预算、执行、决算的管理、咨询与服务工作水平;做好高校新会计制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决策支持作用。完善学校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以全过程介入为重点的学校预算和决算审计工作。

进一步推进新老校区建设与改造。启动校部老校区修建性规划调整与深化工作,开展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做好能动大楼、西校区地下车库、爆炸实验室、桥隧实验室、半导体技术学院的建设和交付使用工作;积极推进启动博士生公寓二期、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管经学部大楼、西校区食堂、材料大楼、东山迁建楼等工程项目;完成博留公寓一期西餐咖啡屋装修、食堂接层和绿化等工程,完成新红凌路匝道和新老校区连接路等工程。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产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完成校医院改造(后勤宾馆)工程、主楼西侧楼的装修改造工程、主校区电力增容改造工程、西校区窑沟地段动迁工作,推进市内校区土地处置工作;实施体育馆维修改造、化学楼修缮工程、体育场修缮工程、南山离退休活动室修缮工程等专项项目;开展学校科研与实验室用房规划控制指标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推进公房资源合理利用。成立学校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实验室、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组建学校分析测试共享平台和高性能科学计算平台,改革设备购置经费的管理运行模式;出台《大连理工大学采购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制定学校集中采购流程,探索基于网络的采购管理模式。

加强和改进校友会和基金会工作。完善校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凝聚校友资源,助推校友事业和学校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学部(院系)级校友会的组织构建,推动海外校友会的建设。大力拓宽基金会筹资渠道。

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完成校园无线网认证系统及智能网关联调和上线工作,规范和完善校园无线网服务;升级扩充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开发并集成面向业务处理的应用系统,探索面向师生的移动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与推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完成相关设备的升级改造,推动校内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学校图书、档案建设管理工作。深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加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建设与空间改造工作,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实施数字化档案馆二期建设,完成档案馆搬迁建设工作,加强人物档案、实物档案的收集。积极做好校史馆、博物馆的建设论证工作。

继续深化后勤改革,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后勤内部预算管理,控制成本和支出,强化目标管理;推行食堂主副食价格全成本核算和价格公开,吸收学生参与后勤服务监督与民主管理;按照标准化要求,完善博留公寓的管理;做好博留公寓食堂、西餐咖啡屋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调试、经营手续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尽快投入服务运行;完成中心食堂、沁园餐厅、肉食加工间、地下库房的改造工作;完成医院搬迁工作。完成(主校区、西区)供暖社会化。根据大连市的新标准,启动住房货币化补贴增加部分的核准和发放工作。

全面支持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推动城市学院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学院可持续发展。支持附属高中、附属学校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八)加强党的建设,提升领导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在创先争优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在“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中推进创先争优,在推进群众评议中检验创先争优的实效,激发基层党组织争当先进的活力和全校党员争做优秀的热情。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学校内设机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年度考核工作。进一步理顺、规范学校二级学部(院)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细则。完成校机关副处级职位换届和科级及以下职位换届及聘任工作。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抓好中心组学习,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倡导研究型、研讨式学习。修改、完善和落实《大连理工大学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2-2020),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重点构建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

继续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十不准”。组织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认真执行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继续加大信访案件的查办力度。

加强宣传工作。拓展校内媒体渠道,加强媒体资源建设,提高影响力,打造名校形象品牌。

加强机关管理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坚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高机关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加强对会议和文件的统筹管理,倡导短、实、新的会风、文风;加强行政监察和督察督办工作。

加强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建设。做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论证和规划,积极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修订《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加强校史文物的搜集整理工作。

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完成教代会、工会换届工作,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继续实施健康工程、温暖工程。创新离退休同志服务管理模式,做好离退休同志服务工作。做好保密和信访工作。

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健全维护学校稳定的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建立安全稳定的责任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校园的平安稳定和谐。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新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做好学校2012年的各项工作,以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崭新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曲长生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