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领导论坛 > 正文

申长雨校长在2012年秋季开学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2-09-25 08:39

统一思想 振奋精神

向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继续前进

——在2012年秋季开学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中科院院士 申长雨

(2012年9月7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干部大会,我代表学校班子,对上学期的工作做个总结,对新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在这里,我首先谈一谈我到学校这段时间的一些认识、体会和初步的思考。我是8月28日来报到的,到今天正好10天时间。在这10天时间里,我主要做了几件事情,一是与张德祥书记和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工作上的沟通,讨论了学校新学期的工作重点;二是到部分学部进行了调研;三是与部分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做了交流;四是研究了学校有关材料,包括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财务、基建等方面的材料、数据,以及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等。通过沟通、调研和学习,我对学校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考,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要立足于持续,二是要立足于内涵,三是要立足于创新。

首先,是要立足于持续。

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持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以贯之地抓工作。从大工的具体情况来讲,我们要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是我们的长远发展目标,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一是要保持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持续。大工自建校至今已经有63年的建校史。过去的63年,经过几代教师和历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大工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目前已经成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大工积淀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包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宗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举贤荐能的用人传统,等等。

以以人为本、举贤荐能为例。我在大工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过,在建校初期,我们的老校长屈伯川先生曾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国统区,通过地下党组织引进了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包括王大珩先生、张大煜先生,等等。屈老将他们尊为上宾。正是这样一批优秀人才的到来,使大工的物理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国内一流的实验室。1952年,国家开始了大规模院系调整,上述几位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先后被调往中科院和其他高校工作。为了保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屈老又三顾茅庐,从浙江请来了钱令希先生,从此,两人从满头乌发一直合作到双鬓染霜,共同奠定了大工事业发展的基础。大工的这些优良传统,一定要保持和传承下去。

二是要保持学校发展规划的持续。一所高校能不能很好地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所学校有没有一个好的规划,以及这个规划能不能得到全面地贯彻落实。大工在两年前就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这两个规划非常重要,凝聚了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各职能部门和学部、院系的很多同志都参与了规划的制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决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持久性,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怎样抓落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认为,评价一个同志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标准,那就是“务实和落实”,务实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

三是要保持学校发展势头的持续。我从大工毕业后的这些年,经常回到母校,每次回来都能感受到学校新的变化,感受到学校的进步和发展。例如,我们的科研工作,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发展,科研经费基本上每年都保持不低于10%的增长,去年接近了11个亿。我们一定要保持学校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各个高校都在抓住国家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规划的机遇,竞相发展,竞争激烈。目前,在大工前面有一批水平更高的大学,我们在追赶他们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我们同一层面的一批学校也在往前追赶,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得慢了也是退,只有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才能抢占先机,加快发展,在高水平大学的行列中进一步靠前站位。

总之,我们必须立足于持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其次,是要立足于内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进入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的提升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对于学校而言,抓内涵关键是要从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的关键和核心指标抓起,包括教师队伍、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一是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人才问题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大学。最近,我在与部分学部和职能部门,特别是和张书记等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沟通中,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大工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抓人才队伍。抓人才队伍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规模、结构和层次,要使我们的人才队伍有足够的数量、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层次。

首先,是要有足够的数量。目前大工只有1900多位专任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我们要立足于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客观需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其次,是要有合理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三,是要有较高的层次。在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层次。最近,学校准备召开一个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会议,深入分析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以及下一步怎样去抓好这项工作。我想主要应该围绕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第二是优秀的学术骨干,第三是有发展潜力的博士,特别是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和举荐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目前,大工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把他们举荐到更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和人才支持计划中去。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人才计划。最近,我们接到中组部一个关于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文件,文件提出国家将用10年的时间,遴选100名杰出人才、8000名领军人才、2000名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这项计划与“千人计划”并行实施,是一项“含金量”很高的人才支持计划,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总之,我们要抓住各种机遇,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用好人才,着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是要抓好学科建设。学科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一个学校的水平主要靠学科来支撑,一个学校的特色也要靠学科来体现。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学科的高原高峰;另一方面要注意形成学科的生态体系。首先,要做到整体推进。一所一流大学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只能有一部分学科是一流学科;但同时,一所一流大学也不应该有四流五流的学科,要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其次,要打造学科高原高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分层实施。就大工而言,目前工科优势非常突出,管理学科与工程方面也比较强,要巩固和扩大我们的工科和管理学科的优势,着力打造几个国内“数一数二”的学科。第三,要提升人文社科整体水平。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就像是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对于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大工来讲,也要把人文社会学科看成学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建设,努力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水平,这对于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很重要。第四,要重视发展新兴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包括我们的海洋学科、生命学科、能源学科等新兴学科,要发展好。总之,在学科建设上,要结合大工的特点,发挥大工的优势,努力形成学科的高原高峰和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

三是要抓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生培养方面,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本科质量工程,着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今年上半年,教育部还印发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叫高教30条,我们也要抓好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计划,实施好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是要抓好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水平体现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学校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大工目前有14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有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还有一大批辽宁省和大连市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要以这些研究机构为依托,打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工程科技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理论创新体系和以前三个体系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体系。特别是协同创新体系,我们要立足于前期培育的基础,立足于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立足于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构建学校的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提升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五是要抓好软实力建设。在提升学校硬实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软实力的建设。学校的软实力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等,这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我们要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进一步把大工建成理想远大、境界高远的大学。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远的境界,没有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境界,很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其次,是要维护学术尊严,注重教授治学,进一步把大工建成崇尚学术、富含民主的大学。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发展学术,所以大学要以学术建设为中心,维护学术尊严。第三,是要注重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进一步把大工建成照章办事、管理严格、运行有序的大学。要切实把学校的发展建立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营造照章办事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要立足于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改革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启动了一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我们大工承担了3项,目前这几项改革试点都在稳步探索和推进。同时,我们也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的战略方针之一,并部署了多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任务。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促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机制、科技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财务、后勤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挖掘内部潜力,努力破解制约学校进一步上水平、上台阶的瓶颈因素,加快学校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以上是我到学校这段时间的一些认识、体会和初步的思考,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接下来,我代表学校班子对上学期的工作做个回顾总结,对新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一、上学期工作的回顾

上学期,经过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和党的建设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人才培养工作

1.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德为先,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和培养,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的学生个性化指导与咨询工作体系;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学风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学风建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动态心理排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本科生培养。完成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本科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启动197项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5项教学研究项目获批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陈希有、王殿龙、贺明峰三名教师获得第八届辽宁省教学名师奖;推进人才培养重点项目建设。启动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15项,其中国家级120项。

3.研究生培养。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对课程设置论证、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进行了规范。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充分酝酿并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细则》、《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细则》,学校每年将增加投入3000余万元,大幅度提高硕士和博士生的奖学金水平,为推动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学位工作与培养质量管理。着力加强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促优评优工作,董国海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马玉祥喜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七篇博士论文获评“2011年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超过全省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22篇硕士论文获评“2011年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招生就业。本科生招生工作。本科生招生4800人,列分省计划的31个省区中,理科普通类有26个省区高于当地一本线40分以上,其中24个省区高于60分以上;24个省区与当地一本线的分差高于去年。辽宁生源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理科普通类最低录取分数为596分,高出一本线79分;文科高出一本线29分;录取600分以上理科生1012人,占全省理科600分以上考生的20.04%。研究生招生工作。招收硕士生3316人、博士生677人,在硕士生招生中设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首次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试点申请考核制。毕业生就业工作。2012届共7954名毕业生,本科毕业生4565名,初次就业率94.58%;毕业研究生3389名,初次就业率93.95%;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二)学科建设

继续“985工程”建设,提高建设水平。经过多方努力,4月27日,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签署协议,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实施“985工程”建设,三方继续按照1:0.5:0.5的“985工程”建设投入比例重点共建我校,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完成了“985工程”三期建设的校内阶段总结验收工作,包括18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项目,涉及校内所有学部、学院及12个机关部处单位。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的总结。完成“211工程”三期学校验收工作。围绕 “211工程”三期建设目标,校内1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4个其它项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图书文献保障体系、校园网络)所对应的学院、单位进行内部验收,完成验收总结报告;召开学校的总结验收大会,对16个建设项目进行学校验收,形成学校的总结报告,上报教育部。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为特色、新兴学科搭建平台。根据国家相关文件,2002年以来所有自主设置二级学科需要全部重新备案,为此,上半年提交备案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30个,其中26个为原已设置的重新备案学科,有4个为新增备案学科。展示建设成果,组织学科评估。经过全校42个学科的校内答辩认证,最终确定23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一级学科整体评估工作,其中参评的有哲学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结果将于下半年晚些时间公布。积极参与并签订全国十所船海院校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经费(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学科经费的作用、组成、用途、分类、申报、管理模式等,更好发挥学科建设经费对学科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完成自行审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和自行审批硕士生指导教师工作,学校新增列70名博士生指导教师、65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对担任博导满5年的239名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了审核,总体情况比较好。其中203位博导通过审核,36位博导在审核中存在问题,经校学位委员会通过,给予相应的处理。包括:对22位博导给予提醒,对10位博导实行限招,对4位博导停招1年或3年。

(三)科技工作

科研项目与经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905项,张洪武、曲景平、马学虎和董国海教授分别获批重点基金,宋永臣和贾振元教授分别获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程春田和李宏男教授分别获批重大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我校共获准资助249项,经费16927.6万元。获批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1项,参与的973项目有4项课题获得批准;新批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经费2715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4项,总经费2871万元;863计划项目5项,总经费2000万元;公益性行业专项3项,总经费172万元。科研创新团队和杰出青年人才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李克秋、陆安慧教授申报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房军生、宋锋玲、伊廷华、宁德志4位青年教师申报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通过评审;全燮教授负责的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获批7项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2项,第二层次5项);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项;对29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建设情况进行了考核。一批成果获得奖励。由孔宪京教授等完成的“高土石坝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此外另有9项成果通过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召开2012年学校科技奖励大会,对高水平科研成果、重大项目、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等奖励现金659.84万元。基地建设取得进展。“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获得优秀的成绩并得到辽宁省科技厅200万运行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重点1项,面上项目9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8项;王众托院士牵头的“大连市创造力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获批100万元重大专项。16项成果获辽宁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协同创新计划推进。针对我校的学科特点,组建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推进我校行业产业及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筹备工作,初步明确年度申报方案。学校2012年度共同谋划推进2个牵头申报协同创新中心(行业与区域类),5个参与申报协同创新中心。

(四)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

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巩固推进省、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召开第三届新疆校企合作委员会年会,创建校企合作工作站,成立新疆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沈鼓-大工研究院”建设,落实启动沈鼓-大工重大科技发展基金(600万);加强“中航黎明发动机研究所-大工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发动机(燃气轮机)重大项目联合培育基金”,获批燃气轮机重大专项项目1项,实现了在该专项零的突破;与沈飞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联合成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为参与大飞机重大专项奠定基础。加强工程平台建设。组织申报国家级工程平台4个,获批省级工程中心1个,成立省级工程类平台1个,获批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11个,获批辽宁省创新团队2个;参与2012年度科技部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至此,我校共参与32个各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参与科技部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现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验收前准备工作,“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依托于管经学部的电子政务研究院和企业法人实体建设;校外基地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组织完成了“常州研究院”、“营口研究院”、“常熟研究院”三个校外研究院的专职管理队伍建设工作,常州研究院获得2012年江苏省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项目支持,获批资金1200万元;与高邮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高邮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与石河子共建大连理工大学-石河子校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园建设。以“五校一所”组成的“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我校独立建设。重点开展软件工程研究院、松木岛化工产业化基地和旅顺科技城建设。知识产权工作。扎实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申请专利310项,专利授权144项;转移9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转让(许可)6项,技术投资3项,技术转移额度935万元。

(五)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制定《大连理工大学“星海学者”人才培育计划》,以促进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引进。积极开展“千人计划”招募及申报工作,曹国忠入选第七批创新短期项目,周靖、刘涛,前田修孝分别入选第二和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完成了第八和第九批共15名候选人的“千人计划”申报,据悉第八批我校有3人已通过评审。目前我校共有10名千人计划专家(长期项目1人,短期项目6人,青年千人项目3人)。上半年来校报到高层次人才55人(含实验技术岗位7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国外博士1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55人中本校25人、外校14人、海外人员16人,比例为1:0.56:0.64。同时,新增双聘院士2人,新增兼职教授10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举办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会,22位教师获得了资助。“358”讲师履职考评制度坚持“按岗竞聘、岗变薪变、动态聘任”的原则,现已成为学校的常态工作。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校级公共交流平台建设。在巩固与日本、欧洲高校友好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了与美国高校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与非洲高校的校际联系,签署校际及院系间协议/合作备忘录共42份,推动了我校与国(境)外知名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引智工作及外国专家工作。组织申报中组部“洋千人计划”、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等项目的申报。推动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共派出各类学生293名,包括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90名,校际交换项目83名,自费留学项目28名,短期研修项目92名,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第六次派团参加纽约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大会杰出代表团奖和最佳立场文件奖。强化留学生工作。秋季学期在校留学生总数达到649名,其中学位生450名。

(七)服务与保障体系

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财政总支出8.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22亿元,增长2.67%;财政总收入13.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3亿元,增长40.62%。加强审计工作,完成各类审计项目531项,审计资金总额37.78亿元,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40条。

继续推进能动学院大楼、博留公寓食堂、半导体学院、西校区地下车库等在建工程,完成桥隧(过渡)实验室等工程施工;管经学部大楼进入施工设计阶段,完成了前期申报;深海工程实验室启动方案设计;博留公寓二期即将启动主体工程招标。学校组织施工的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大楼交付使用。

积极推进校医院改造、主楼西侧楼装修改造、体育馆维修改造、中心运动场维修改造、化学楼维修改造、主校区电力增容、西校区窑沟地段动迁等重点工程,实际利用中央修购专项资金6230万元。

加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强化大型设备采购的论证,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加强集中采购工作,推动采购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全校采购工作全部纳入集中管理,上半年完成集中采购117项。

深化后勤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设施建设、畅通交流渠道、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用工管理,降低用工成本,完成离岗人员重新竞聘上岗;稳定食堂饭菜价格,确保低价菜的数量与质量;改进工作作风,扩展服务范围,为毕业生提供免费毕业餐和送站车辆。验收、审核维修改造工程23项,保障了运行。

校园无线网投入试运行,覆盖教学区的全部楼宇,是亚洲当前最高带宽的校园无线网络;高性能计算试验平台满载、稳定运行,目前拥有62个课题组用户,支持56项在研项目,成果陆续产生。完成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大连理工大学子项目现场验收。

附属学校、附属高中在中考、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附校在2012年中考的370名考生中,有311名达到重点高中及省示范高中录取线,保持大连市领先优势;附高高考又创新高,一本线上线率又翻一番,超过了50%。

(八)盘锦校区筹备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紧密沟通、反复酝酿和一系列的科学论证与审慎决策,学校在7月28日与盘锦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盘锦市人民政府、大连理工大学关于设立并共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协议》。根据协议,盘锦市承诺将大学城(含一期校园、体育中心、预留发展用地等)项目的土地、建筑及其他相关资产(约合50亿元人民币)全部划转并过户给大连理工大学,并承诺一次性提供1亿元人民币开办费、参与“985工程”重点共建、从2013年开始连续10年每年2000万元人民币的引进人才经费、无偿提供教师住宅用地等支持,并在大学城周边配套产学研以及文化、初等教育、医疗和商业等公共设施。

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我校制订了《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办学方案》,按照方案,盘锦校区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坚持“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将设立涵盖理、工、农、医及社科类学科及专业。

8月27日,学校会同辽宁省政府、盘锦市政府向教育部做了汇报。盘锦校区如获批设立,将标志着一种新的合作办学模式的诞生。无论是办学内涵和办学空间,都将得到很大的拓展。

(九)党建与群团工作

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整体思路,继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全校范围的深入开展,同时注重有效结合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相关部署和活动,不断延续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校获得“创先争优全国先进基层党委”称号。

基层组织建设与干部工作。发展党员907名,截至到2012年6月底,校党委下设21个二级党组织(党委17个、直属党支部4个),622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支部228个,学生党支部394个),全校党员达到11757名。顺利完成了校工会换届、软件学院行政班子副职换届、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临时党委组建正式党委。

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实施理论内化“五个一”工程,规范中心组学习,确保学习质量;深入挖掘校内典型,与光明日报社在我校举办民族教育研讨会,推广我校民族教育工作32年的典型经验;全面改版新闻网,改变新闻报道形式,推出《在你身边》等系列栏目,校内新闻宣传努力做到“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修订并颁布了《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成功举办第三届校园文化节。

党风廉政建设。以学习贯彻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牵引,推动面向党员、干部和学生的廉洁教育,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以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为重点,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修订了学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制订了学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为重点,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方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校内外监督。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统战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开展侨务工作。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综合发挥人防、物防、技防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校园保卫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保密工作,接受了二级保密资质复查认证。

各位老师、同志们,上半年,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很多部门的同志在暑假放弃了休息,加班加点忘我工作,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二、新学期工作的安排

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上半年的各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必须按照2012年工作要点确定的各项任务,把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好。

(一)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筹备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第十五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明年召开)。

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十八大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学部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办法。

要全力抓好本科生新培养方案落实,启动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积极做好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学校精品教材建设计划。积极谋划2013年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强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申报并建设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积极开展通识课程建设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工作,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基本要求。全面实施本科生自由选课,探索本硕博课程互选;完善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定规模、突出特色, 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课程质量量化标准,出台研究生教学秩序管理规定、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加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预警机制。修订《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加强非学历研究生与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成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规范校外教学合作单位的管理。完成各学科点点长的换届工作。

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建设就业高端市场,确保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和就业满意度。通过网上平台,提升就业服务的效能,建设稳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的实习就业基地,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建设,扩展校内外结合、专兼结合、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学校、学部(学院)两级联动引导毕业生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服务国家建设。

(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工作新跨越

抓住国家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实施“2011计划”的机遇,发挥学校人才、学科、科研的综合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谋划和培育建设工作。近期重点推进2个拟牵头申报、5个拟参与申报协同创新中心的谋划和培育建设工作;拟牵头申报的2个协同创新中心是行业产业类的“工程防灾减灾”与区域类“辽宁省高端装备设计制造”,拟参与申报的5个协同创新中心是:建设工程学部的“水安全与水科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的“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的“高端制造装备”,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和“先进船舶与海洋工程”。

要紧密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进一步谋划组织重大项目,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凝练与集成,完善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大幅提升我校科技工作的规模、质量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合作及具体项目的实施,做好国防“十二五”规划及重大专项的组织策划;做好质量管理与科研生产许可等国防资质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我校理工学科的优势,探索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好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项工作。

要继续推进学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做好专职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政策、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工作,集中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直属研究院的建设,组织谋划新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迎接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工程中心相关管理制度,推动工程类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完成船舶制造国家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夯实“电子政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内涵,完成运行实体的组建,完成“电子政务研究院”的组建。积极拓展,不断创新,加强与各级政府和大企业的沟通,推动校外技术研发基地不断发展。持续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

(三)抓住985和211工程建设契机,打造学科高峰高原

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学科高峰、高原建设计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学科群体优势。按时完成“985工程”2012年度的建设工作,打造大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完成2013年经费预算的上报及审核工作,争取拿到更多的985浮动经费;全面完成“211工程”三期的验收工作,根据国家验收意见和结果,认真总结,准备211四期的建设规划;完成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评估的质询解答及后期工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逐个学科的分析,找差距,定方向,完善学科规划;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梯队建设,提供质量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条件;积极谋划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努力使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有新的增加;积极参与学科联盟建设和“2011计划”;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各级各类学科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发展;完成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专业的相关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组织好第七届博导沙龙和第四届硕导沙龙。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落实学校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人才强校”战略,启动《大连理工大学“星海学者”人才培育计划》,提出多种培育和培养政策,加大领军人才培育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力度。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性,通过优化引进流程、提高待遇、营造环境,积极完成引进人才工作方式从“坐着等”到“出去引”的转变;超常规大力引进人才,做好各类高端人才的申报工作。继续做好海外人力资源开发部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改善引进人员结构比例。

要完善和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青年教师成长的跟踪和反馈机制。通过完成专业技术职务、职员职级晋升聘任和新一轮教授履职考核和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引导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

要加强制度建设,完成新一轮核岗定编工作,探索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酝酿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努力增加教职工收入。不断完善教师“358”考评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效力化。逐步改善博士后生活与工作条件,加大招收宣传力度,做好流动站评估工作,使博士后逐步成为我校师资队伍补充的重要来源。

(五)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涵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

坚持高层次、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充分发挥学部学院的主动与能动作用,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通过评估机制和国际化基金导向,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主体作用,促使更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活动;加强引智平台的建设。以“国际班”为牵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优秀教师、教材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吸引力度,聘请外籍优秀专家学者来校长期工作,开展讲学、授课、科研合作等;积极推进“中比学院”建设,迎接“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项目的教育部评审;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不断提升留学生质量。注重开拓高质量来华学位生的生源,完善留学生招生、培养和管理体系。配合盘锦校区建设,谋划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和联合办学机构,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声誉。

(六)加强支撑与服务保障建设,保障学校中心工作

坚持“生财有道、理财有据、管财有责、用财有效”的原则做好学校财务工作。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力度落实“985工程”三期省市配套资金和深海工程项目后续资金;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坚持依法理财;探索适合我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推进全成本核算,探索专项经费使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强化以全过程介入为重点的学校预算和决算审计工作,继续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审计调查,强化审计结果的落实与使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学校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

立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廉政控制以及安全控制等五大控制,扎实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能动学院大楼的土建工作,以及外场地、外管网的工程。完成西校区地下车库内部设备安装和出口施工,投入使用。启动博留公寓二期主体工程,启动管经学部大楼的招标工作,积极推进深海工程实验室、材料学院大楼的建设工作。完成东山住宅迁建楼的土地手续办理,启动设计和建设招标工作。

在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推进主楼西侧楼装修改造,完成校医院搬迁、体育馆维修改造、中心运动场维修改造、化学楼维修改造工程。完成主校区电力增容改造工程。努力完成西校区窑沟地段动迁。推进市内校区土地置换工作。抓紧完成沁园餐厅和七食堂改造,以及西餐咖啡厅和博留公寓食堂的建设,确保年内开业,改善学生就餐环境;做好今冬明春供暖工作,积极推进供暖社会化前期工作。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构建校级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采购与招标管理工作,完善采购目录,进一步规范集中采购和招标工作。继续加强学校住房管理,充分发挥周转房的作用和效益;继续做好货币化补贴审核、发放工作。

加强和改进校友会和基金会工作。积极推进学部(院系)级校友会的组织构建,大力凝聚校友及社会资源,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完成新一轮的图书馆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理顺、整合、改进业务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校园网无线网关及认证系统的上线工作,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升级扩展工作。做好档案馆搬迁建设工作,逐步建设数字档案库。

(七)盘锦校区筹备工作

设立盘锦校区,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事关学校的发展大计,因此,做好盘锦校区筹备工作,是下半年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做好盘锦校区的筹备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进一步优化、细化办学方案。要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盘锦校区筹备及管理机构,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工作任务落实,有序推进基建工程收尾工作、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师资队伍招聘工作等,确保2013年暑期盘锦校区正式招生运行。

(八)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迎接十八大、学习十八大、宣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为主线,全面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有力组织保障。

加强全校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班子要不断强化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内设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完成校机关副处级职位换届和科级及以下职位换届及聘任工作,探索建立机关干部定期联系服务学部(学院)师生制度,推动机关工作深入一线、服务基层。修订、完善和落实《大连理工大学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2-2020),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继续抓基层、打基础,激发基层党组织争当先进的活力和全校党员争做优秀的热情,在“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中推进创先争优。

做好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教育活动;完成并发布学校新版宣传片;坚持开展新闻宣传“走、转、改”,加强对一线工作的深入报道,提升校内新闻宣传的水平;挖掘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注重重大外宣主题策划,努力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塑造学校品牌;利用好、引导好、管理好新媒体,为学校改革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舆论环境。

完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成立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编辑出版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系列丛书,完成市内校区纪录片的摄制工作,开展“感动大工”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启动学校部分楼宇命名工作,表彰学校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推动学部、院系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扎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牵引,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组织二级单位开展自查自评自纠,迎接教育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责任和工作流程,构建责权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好第五届廉洁教育活动月,面向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和广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建设。

继续开展“同心”品牌主题活动,提高对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认识,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积极沟通,做好新一届各级人大和政协换届选举及推荐工作。

强化和完善学校维稳体系,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要召开十八大,这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把安全稳定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要加强治安、保密、信访和信息工作,加强食堂、实验室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条例,落实责任到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校园的平安、稳定、和谐。

老师们、同志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让我们继续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学校“十二五”规划为指引,立足于持续,立足于内涵,立足于创新,进一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工作要点中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曲长生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