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大工人物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马诚:母校赤子心 国企大工人

作者:朱志伟 来源:校友工作处 时间:2017-05-15 16:47

“很难有那种戏剧性的项目,很多事情都是一步步去做,功夫到了,自然就成了……”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总经理马诚看起来,三十年来的工作中没有特殊事件,更谈不上鲜花和掌声,如果非要给自己加上标签,那就是母校大工教会自己的坚韧与执着。这就是马诚——情牵母校的国企大工人。

“成功需要积累,要耐得住寂寞。”

1983年,沈阳小伙马诚走进大工,转眼四年,他又回到沈阳,而今又过三十年,再忆青春,在大工的四年也成了马诚最重要的四年。“那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时光,虽然学习和运动的大学生活稍显简单,可也正是那四年,母校大工给了我影响一生的教育。她要求我踏踏实实做好专业,做好本职工作,她还告诉我,成功需要积累,要有耐心,有信心,要耐得住寂寞……我一直按照母校的要求在努力。”马诚说。

三十年的光景说长不长,可说短也实在不短,在一个企业坚守三十年,对任何人来说都非易事,可对马诚来说,他却觉得很“丰富”。1987年,马诚从涡轮机专业毕业,由于国家工作分配,加之对专业的喜爱,马诚来到沈阳鼓风机厂,进入了设计部门,从事技术岗,一下干了七年。1994年,他服从企业安排转岗进入销售部门,又从事产品销售工作十四年。2008年,他又一次服从企业安排,转岗从事生产管理直至2016年。2016年8月,开始担任集团公司总经理。用马诚自己的话来说,虽然在国企的日子简单,但经历一点不少,而这既“简单”又“丰富”的工作经历也着实让马诚丝毫不敢放松。

熟悉沈鼓的人都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鼓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它生产的各类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远销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比如,国内市场的离心压缩机占有率为85%,大型鼓风机占40%,锅炉给水泵占30%,冷凝泵占85%,高压注水泵占50%,输油管线泵占80%,加氢、除焦泵占80%,石化行业往复式压缩机占80%左右,化肥往复压缩机占60%……马诚虽然对这些数据如数家珍,却也经历着职业生涯的困难重重。“一个岗位干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忽然间换了一个岗位,对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人员配合 都是莫大的挑战”,对转岗过程的困难,马诚记忆犹新。“可我必须让自己学会适应,尽快适应,因为那是我的职责,也是作为大工人最本质的属性。三十年来,我参与了很多沈鼓大型项目的研发、创新与洽谈。跟外界想象的不太一样,这种事情很难有戏剧性项目,很多都是一步步去做,要做好几年甚至十几年,要耐得住寂寞地做。”马诚淡淡地说,“科技成果永远都不是凭借一个灵感就可以出来的,这个过程枯燥无味,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如果非要说‘激动’,我想,大概是不急功近利,从技术到工人再到管理人员协调一致,把沈鼓产品做好、市场做大吧!”。

“这是一种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3座10万吨/年炼油厂,外国人讥笑中国是在“小茶壶”里炼油。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有15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厂。与此对应的是,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用筒型离心压缩机、125吨活塞力往复式压缩机等跻身世界级先进技术水平。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有一就有二,甚至有三有四,都可以找到替代者。但沈鼓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没有“备份”的企业。由此,沈鼓在我国石化等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一直被看作一张王牌,被称为“国家砝码”。

顶着这样的荣誉,马诚也愈发感觉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应该说,沈鼓进步的过程也是国家装备国产化的重要过程,“中国现在很强大,各方面体量都比较大,也就要求我们很多领域不能受制于人,其中,装备制造业就是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可以和国外抗衡的重要砝码。”几十年来,包括马诚在内的沈鼓人都在为之不断努力,直至今天,从未停歇。对马诚来说,这其实和他一直以来在母校接受的教育有关,他说,“母校大工与共和国同龄,也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东北全境解放后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对我们大工学子来说,母校教会了我们成长的本领,更让我们学会了对国家、对民族要勇于担责。”

近年来,辽宁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向马诚一样的老装备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用马诚的话说,这是一个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行业,需要用一辈子去坚守。“坦率地讲,有时看到些许可怜的工资条,也会有点心理失衡,可转念还是为自己的努力感到值得。”如今已是公司高管的马诚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压力。“有时也想放松下,可真的很难。现在企业有7000多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问题,更是我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我们是国有企业,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国家给予我们的任务和责任。如何能让五六千个家庭生活幸福?这是员工给予我们的期待,企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搞不好的话,没法面对他们。这种责任推着我不能停歇,只能往前走……”

马诚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爱人对我很理解,不理解也得理解。”

“现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对我们装备制造业来说是个特别好的消息,这不仅是一个手艺问题,而是一个体系问题,是追求做到极致的精神。我觉得,精益求精甚至达到有点偏执的态度,并一直持续下去才能带动国家本质的提高。”“这次人代会上,总理也提出了质量时代,包括《中国制造2025》,把提升品质都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我认为是需要到这个时候了,我们国企必须要做出努力”。马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沈鼓,他要求产品、服务等都要做到最好,要求第一线员工素质要有综合提高,对所有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均做了严格的制定,对人才队伍的培训体系均做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员工是这样的要求,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时至今日,马诚仍然需要频繁出差,丝毫顾不上家里。

马诚是拼命三郎,妻子王广兰就是这个拼命三郎背后最有力的支撑者。马诚忙起来连父母的生日都会忘记,还是王广兰提醒他并做好准备,而对家庭和女儿的教育也全部扔给了王广兰。其实,沈鼓员工对王广兰也是相当熟悉,她是沈鼓著名的技术专家,工作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然而,她却从未抱怨过马诚。马诚说,“王广兰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大工人,都是大工人,不理解也得理解。母校大工的办学宗旨和校风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比较大,让我们学会不断坚持和专注,也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品格,我们这样做了,也受益了……”


【校友档案】

马诚,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83年-1987年,就读于我校涡轮机专业。历任沈阳鼓风机厂设计处设计员、销售公司副处长、处长、总经理助理兼销售总公司副总经理、销售总公司总经理。十几年时间里,沈鼓在石化工业领域诞生了几十项“首台套”,打破了国外设备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结束了我国大型乙烯装置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在大空分领域实现了4万、4.8万、5.2万m 3 /h空压机的“三级跳”,劈开了国外垄断我国空分装置领域的冰山一角;随后在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相继完成“西气东输”工程第一套长输管线离心压缩机、千万吨炼油装置用大型压缩机、2D125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等一大批重点装置,实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零”的突破。2014年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