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校友之声 > 正文

【大工人物·校友篇】玄跻峰:“动态规划”的软件工程科研者

作者:金小渝 董玉琴 来源:校友工作处 时间:2017-07-17 16:45

采访玄跻峰的时候,恰逢武大樱花季,熙熙攘攘的游人和学生一早就挤满了各个大门,门卫逐一查看预约信息和证件。玄跻峰向门卫解释我们的来意,为证实身份,还出示了他的教师证。诚然,如果没有佐证,衬衫加风衣的玄跻峰行走在校园间,看起来更像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事实上,33岁的玄跻峰已经是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已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

逆流,在国内做好科研这件事

高考时,玄跻峰从第一志愿的数学系被调剂到了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因为基础扎实,新专业的学习对他来说并非难事,难的是兴趣的激发。

大二时,玄跻峰遇到了为他开启新世界大门的两位老师——江贺和田园。两位老师共同讲授一门导论课程,江老师善于将枯燥的内容表述得严谨而富有乐趣, 田老师则极尽技术的优雅和美感。“这让我对软件工程萌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

2003年到2013年,玄跻峰在大工软件学院度过了10年青春。从本科到博士,“保研、提前攻博都不是我预先规划好的。”玄跻峰笑道,“ 在计算机领域有个词叫‘ 动态规划’,指根据现在的状态规划下一步动作。我人生中的所有重大抉择都是动态规划的。”

玄跻峰的大学时代恰逢出国热潮, 身边不少同学选择出国读书、做科研,玄跻峰坚定地留在了国内、守在了大工,“ 做科研一定要出国吗? 我想试试,在国内也做出前沿的东西。”硕博期间,玄跻峰师从罗钟铉、江贺两位老师。罗老师的支持、江老师的眼界都对玄跻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8年,在课题组还以算法基础为研究主体的时候, 江贺老师就敏锐地注意到更注重实践影响的软件工程研究了。“ 我们希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更多依靠计算机,从而减少人力投入。比如, 让计算机自动写一点儿程序甚至修复程序缺陷。” 在当时看来是新的尝试, 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国内外可供参考借鉴的资料极少,“ 江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摸索”。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一无所获,四处碰壁,但恰如肯特·贝克所说,乐观主义是编程行业的职业病。在短暂的失落后,他们总能迅速燃起斗志,继续征战,就像从未失败过一样。

“2009年末取得了一些小成果,这是一个很鼓舞人心的开始。”2012年,玄跻峰的研究成果《软件版本发布问题求解》登上了软件工程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Software Engineering,“这算是对我们之前4年努力的一个认可。” 随后,他在此基础上继续钻研,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面向软件Bug仓库的数据分析及其应用》,获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论文奖。

回望大工十年, 在恩师和学术成果之外,志同道合的同窗伙伴也是玄跻峰倍加珍视的收获。“任志磊跟我同学十年,我们一起进入科研领域,一起经历了彼此科研路上最初的懵懂和成长。”目前, 任志磊任教于大工软件学院,两人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异国,好勤奋的中国人

去企业,还是做科研,这是个难题。

博士毕业是玄跻峰人生中的重要节点“ 去企业开发软件还是留在学校做科研,我必须二选一。” 企业中软件工程师有几倍于大学老师的薪水,但缺点是所有研究和开发必须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 这与玄跻峰一直崇尚的学术自由有些冲突。“我希望研究本身可以更自由、更纯粹、更面向未来。” 打定主意后,玄跻峰开始投递简历,应聘博士后。

在国内外诸多科研机构的橄榄枝中,玄跻峰最终选择了在数学和计算机领域都颇具影响力的法国国立计算机研究院(INRIA),“我在博士期间尝试了在国内做好科研,接下来,我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是玄跻峰给自己的看世界时间,“只有真正见过外面的世界,才有更好的回归。”

读博期间,玄跻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软件识别程序缺陷。“能不能通过编程,让计算机来修复缺陷呢?”这是玄跻峰博士后期间的主要课题。修复缺陷对于人类工程师来说尚且不是易事,更何况计算机。

初到法国的玄跻峰依然保持着读博时的学习状态,早出晚归, 空闲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在每天法定工作时间只有7.5小时的法国,玄跻峰很快就因勤奋而出名了。“下班时间是5点,基本上5点半之后, 整栋楼就只剩下我和保安两个人了。”

留法两年,玄跻峰每天保持充足的科研时间,在领域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被同事们评为“勤奋的中国人”。

“不是一定要加班。但科研没有捷径,如果想出成果,就必须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是成正比的。”玄跻峰坦言,十年大工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关于严谨,关于踏实,关于不懈创新,关于脚踏实地。

回归,专心做一件能影响未来的事

玄跻峰完成博士后研究毅然选择回国。“准确地说,这不是选择。我从没动过留在国外的念头。”虽然,在计算机研究领域,国内外尚有差距,玄跻峰坦言:“这差距正是我回国的理由。”

2015年,玄跻峰来到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同年入选中国科协(CAST) 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获评博导。前者是对他此前科研成果的肯定,后者则是他此后的任重和道远。江贺老师30岁当博导, 玄跻峰31岁,一脉相承的师生间, 玄跻峰和江老师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江老师很开明, 眼界开阔。” 早期课题组的经费并不充裕,“如果论文被重要国际会议录用, 江老师还是会资助我们参会。他希望我们能同国际接轨,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10年之后,不同学校,不同处境,似曾相识的开明出现在玄跻峰身上。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是玄跻峰对学生的开明。“认识初期,我会反复确认他们的志向。”除非学生坚持,他从不游说他们走上科研路。“从社会分工来看,科研只需要少数人做。”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遵从内心选择未来的路。早早获评教授、博导对玄跻峰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 有时间和精力做一些真正有深度、有望影响未来的研究”。

目前,玄跻峰在尝试如何创造条件让软件中的缺陷重现和修复,从而方便分析缺陷背后的成因,这与他此前的研究一脉相承。“ 如果可以依靠机器解决软件中的缺陷,这会极大减少程序员的工作量。程序员就可以不用加班,有时间喝咖啡、聊天、看风景,这多好!”

汤姆·狄马科在软件工程的奠基著作《人件》中写道“ 改变源自内心” 。从缺陷检测到修复到成因分析,直至玄跻峰理想中的“解放程序员”,想象美好未来,并将其一步一步实现,这是玄跻峰的科研理想和努力,也是这位年轻的大工科研工作者对未来的期待。


【校友档案】

玄跻峰,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7年,就读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2007年-2013年,硕博连读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2013年至2015年加入法国国立计算机研究院(INRIA)工作,任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起在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院)工作,是ACM、IEEE、CCF会员;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CAST)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测试调试、软件数据分析、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已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CCF推荐A类期刊会议论文5篇,其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Trans. Knowledge and DataEngineering等国际一流期刊及ICSE、FSE、ICSME等国际一流会议;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中国和欧盟项目;担任国际会议HASQ 2016 、HSASQ 2015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CSBSE 2013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席,TSA 2016、IEA/AIE 2012出版联合主席,DSA 2015、ISICA 2009程序委员会成员;担任20余个CCF推荐期刊(TSE、TKDE、JSS、JSEP、SCP等)和会议(ICSE、FSE、A SE、ISSTA等)的审稿人。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