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校友之声 > 正文

国防生校友:当热血青春遇到军绿色人生

作者:金小渝 丁玲玲 来源:校友工作处 时间:2017-05-24 14:05

亲爱的校友们,大工时光里,你一定注意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纪律严明,偶尔还着装统一;他们总是雷厉风行,偶尔也铁血柔情;他们总是在你周围,一副学生模样,可你们都深知他们肩上的另一幅重担,生命中的另一重使命。

坐在教室里、奔跑在操场上,他们拥有与你一样的青春;穿上一样的制服、踏出统一的正步,那是他们真正的使命与担当。

国防生,当青春遇到热血,当大工邂逅军营,当国防生变身军人校友。他们带着大工的红色基因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带着大工人共有的踏实、勤奋、务实和严谨服务军营,报效祖国。

军营十载初心未改

赵东生,河北昌黎人,2002年考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

毕业10年的赵东生谈起母校,最先感慨的是缘分。“我是个农村孩子,高考后填志愿对当时的我来讲,真是一头雾水。”在高中班主任的推荐下,他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这是缘分,也是我的幸运。”

入学一年后,赵东生被选拔为国防生。大学时代的赵东生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进入学生会,参加自强社,甚至在教工食堂和档案馆还做过勤工助学工作。饶是这样,他仍在学习工作之余参加了不少辩论赛。因此而结识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他至今都很珍视的。“虽然很多人都天各一方,但那些纯真的感情真的是永生难忘的。”生活总是既有开心,也有失落,保送研究生落榜,成为他大学生涯中的一件憾事。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拼劲,赵东生最终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硕士梦。

毕业后的赵东生除去培训和读研,剩下时间都在部队工作,经历相当丰富,从基层排长到机关组织人事、装备管理保障,“一步步走来,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一路走来,军营生活让他印象最深的事却是“背课文”。2007年“十七大”召开后,部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赵东生的任务是全文背诵“十七大”报告。之后的半个月里,他白天训练,晚上背书,几乎每晚都背到凌晨两三点钟。“背得很辛苦,但学习收获也是最大的。”

这是大工人无比熟悉的踏实和勤奋,就像每一个夜间灯火通明的宿舍中庭,每一个人满为难、“人山人海”的自习室和图书馆。

学习上积极活跃,工作中稳扎稳打,唯独提到家人,赵东生觉得亏欠很多。2014年儿子出生前,他还在外执行任务,直到妻子临产被推进产房,他才匆匆赶回来,儿子出生4天,他又去执行新的任务,再回来又是半个多月了。面对他如此常态的工作,妻子从没有怨言,说的最多的就是:“去吧,注意安全,我们等你回来”。

科技强军为志携笔从戎

一袭军装,正步铿锵;携笔从戎,心之所向。

2006年入校的宋鹏超从小就向往军营,渴望穿上一身军装。高考时毅然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但因几分之差,遗憾落榜,来到了我校化工学院。得知大二有补录国防生的机会,宋鹏超高兴坏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握机会,转成国防生。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宋鹏超被顺利选为国防生。

大学期间,国防生的严格管理让宋鹏超印象深刻。白天上课,晚上体能训练,“跟我读研时的军校比起来都毫不逊色。”大学时的拉练是他迄今都印象深刻的经历,拉练是国防生的训练项目,其他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当时国防生只有二三百人,但每次拉练都能结集一两千人的队伍。这么多人绕着大连徒步走一夜,走个二三十公里,这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经历。”

“我的大学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除了学习就是训练。”宋鹏超笑称,简单平淡的大学生活进入到第三年的时候,他遭遇了自己的小颓废,“大学生活过腻了,对什么都没兴趣。”他的细微变化没能逃过辅导员老师朱志伟的眼睛,几番谈话、多次鼓励,他终于又变回曾经勤学苦练的宋鹏超。“朱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大工人。他曾给我们的‘保姆式’的关怀是我们所有同学共同的温暖记忆。”

从大工考入军校读研,再到如今的军队研究所,宋鹏超的绿色之旅一直如他所说“除了学习就是训练”。

如今的宋鹏超早已从学习转为研究,他深知科研事业对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作用,深知我国科技强军的意义。“我愿尽我所能为军事科技发展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宋鹏超说,“这也是我对‘学在大工’优良传统的坚持和践行。”

青春指向边疆抉择无悔

拉萨,作为一个旅游地标,引无数游人心驰神往。如果,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地点,你还愿意去吗?

梁宇去了。

梁宇,我校2016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国防生。大学毕业前,梁宇积极响应国家进藏号召,刚一毕业就来到了拉萨。“作为军人,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他的进藏初衷,而这一想法也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我父母都理解和支持我的决定,这让我很感动,也挺放心的。”

从未在高原生活过的梁宇刚一进藏就遭遇了第一个挫折——高原反应。“头疼,呼吸困难,每吸一口气都难受得不得了!”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梁宇直呼:“苦不堪言!”一个星期之后,他的高原反应才逐渐消退,开始慢慢熟悉起拉萨的军队生活。

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转瞬即逝,刚刚习惯了拉萨气压的梁宇又回到了内地,在河北某军校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结束后,我的拉萨军旅才算真正开始!”梁宇笑着说,言谈间满是憧憬,“我对拉萨已经有归属感了,我的部队在那里,我的小伙伴儿们在那里,我的未来也在那里。”

回看刚刚过去的大学时光,梁宇对大学里的兼职工作感慨颇多。“我在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做过两年学生助管,主要从事文字工作。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态度。”

护航每架飞机幕后英雄

空战中,飞行员和飞机的默契配合是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每一架执行任务的飞机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护航的人——飞机保障人员。

我校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届校友李胜博就是一名为飞机护航的军人。从事飞机的技术检查与维修是李胜博的日常工作,“没有突发状况的时候,我的工作也算是早八晚五。”他笑称,但突发状况总是时有发生。

刚入职的李胜博就遇上了一次突发状况。“第二天就要执行任务的一架飞机,今天突发故障。”领导召集了整个团队的成员,务必在任务开始前完成维修,万不可耽误任务。“我是有点儿慌的。”李胜博坦言,但看着整个团队的人分工明确,逐步检查,逐一排除,他也平复下来,全身心投入到检修工作中。“从中午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6点,维修完成了,当天的飞行任务很成功。”李胜博的声音里难掩喜悦和兴奋,“这种状态其实挺像大学时跟同学们一起做项目,大家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每个人有自己的担当,所有人都很团结。”在这个瞬间,李胜博顺利完成了从大工到军营的过渡,凭借着他在母校的经历。

作为飞机保障人员,李胜博时刻谨记肩上的责任,“我们的工作容不得马虎,容不得疏忽,飞机起飞前的一丁点儿隐患都将在起飞后酿成大祸,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消灭所有隐患。”

工作之余的李胜博跟这个年纪的大男孩并无二致。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喜欢唱歌,有一个相爱的女朋友,他们正计划着如何结束异地恋,什么时候见家长……

戎装之外,他们是与你我一样的平凡人,一样的柴米油盐,一样的诗和远方;军装之下,是他们的赤子之心,铁血热情,青春与国家的交融。

右手温文尔雅,左手剑气如虹,身在大工品学兼优,生为国防矢志不渝,他们正承担起当代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正传承着大工基因的红色血脉。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