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校友之声 > 正文

大工京剧:一所理工大学的国粹坚守

作者:金小渝 李丹珉 刘艳清 来源:校友工作处 时间:2017-06-02 16:33

提到大工,你会想到什么?

工程师的摇篮,技术员的大本营, 理科生特有的严谨与工科生必备的勤勉?

当京剧邂逅大工,你猜会发生什么?

一场闹剧,一拍两散,不伦不类,荒腔走板?

2007年,我校计算机专业退休教师何熙文首次尝试在大工开设京剧讲座,场面火爆,“每次讲座都能来300多人”,出乎意料地成功。

在随后的近10年里,他将京剧讲座发展成选修课,发起组织了大连理工大学京剧团,并带领着这些年轻的京剧爱好者们看剧、参赛、获奖。

2012年,我校京剧团学生在第九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暨高校京剧艺术周活动上首次亮相,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此后,他们在之后每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都收获颇丰,硕果累累。

最近一次是在今年8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何熙文精选了一支6人参赛队,共夺得奖项6个,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

理工大学的国粹坚守与传承,我们是认真的。

一位老者与一群年轻人的坚守

“从小就跟着父亲听京剧,挺喜欢的,但后来没怎么接触。‘文革’时期开始听样板戏,听多了也就能唱下来了。”这是何熙文与京剧的缘起。事实上,计算机教授何熙文在专业之外,还有很多爱好——京剧、绘画和音乐。

京剧,大概是他倾注了最多心血的爱好了。

2007年,已经退休的何熙文在“大工讲坛”首开“京剧的魅力”系列讲座。“京剧是国粹,是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艺术,当代大学生可以不精通京剧,可以.不会唱京剧,但不能完全不懂。”这是他的初衷。讲座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校学生的欢迎,“每次讲座就能来300多人”,这让何熙文意外之余又倍感欣慰。

经过3年的发展和沉淀,何熙文决定在2010年将讲座发展成选修课,“选修课和讲座不一样,当时害怕没人选,但没想到第一次开,就有157人选,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现在京剧选修课已经成为最受大工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每年选课系统一开通,不到三分钟人就满了。

京剧选修课大热的背后是何熙文的用心良苦和别出心裁。为丰富备课内容,何熙文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背景,独创了一个 “京剧资料库”,而他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海量资料中选出最适合的京剧唱段,“每周四上课,我从上周六就要开始备课,选择的视频一定得是最恰当又高清的。”课件不重复使用,每年上课,每年重新备课,这是何熙文对自己的要求、对学生的责任。此外,何熙文每学期都要发动自己的京剧圈朋友为学生们做几场现场表演,“名家进课堂”是何熙文京剧课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大受学生欢迎的新形式。

“我第一次上何老师的选修课就遇上了名家进课堂,京剧演员岳峰老师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所有同学都大开眼界。”大三学生刘宁的京剧之路就是从何熙文的京剧选修课开始的。课程结束后半年,他被何老师拉入了大工京剧团。今年八月,刘宁在第十二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表演并获得三等奖。在加入京剧团之前,他一句京剧都不会唱,零基础。

大工京剧团的前身是何熙文在2009年创立的大工京剧社,2012年发展成京剧团。“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京剧团是我想培养一批精于京剧的孩子。”京剧团成立初期,何熙文每天早晚都带着学生们“吊嗓子”、练唱腔,不错过任何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力求将学生的每一点潜力都发挥出来。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京剧团学生已经形成了新老团员间“传帮带”的好习惯。

现已毕业的杜建伟是京剧团的老成员了,提起京剧团,她依然记忆犹新。“我跟何老师练过《穆桂英挂帅》选段,为了更好地指导我的身段,何老师特意请了大连的名票姚芳华老师亲自指导我。”这让杜建伟至今回忆起仍感动不已,“直到现在,《穆桂英挂帅》都是我唱得最精的选段。”

“票友领袖”和京剧艺术发展基金的助力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京剧文化在大工破土生根,发展日渐茁壮,吸引来的除了在校学生,还有校外的京剧票友们,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大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京剧票友领袖——张玫。

张玫出生于梨园家庭,从小就在母亲的吟唱和父亲的鼓点中进入京剧世界。后因时代关系错过了系统学习京剧的最佳时机,“但我从没远离过京剧,从没放弃过欣赏京剧。”

2001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张玫的学戏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我和两个朋友开始去听张派青衣马忠月老师的课,请他来旅顺给我们上课。”张玫回忆起她的拜师经过,“我是跟着马老师开始系统、规范地学习京剧的。”

刚学了几个月,胆大的张玫就毛遂自荐地登上了大连京剧院的舞台表演《二进宫》,直到上场前一秒,老师还给她纠正了一句唱词的唱法。“无知者无畏。”多年之后,已经取得国内外多个京剧奖项的张玫笑着点评当年的自己,“我不是专业学京剧的,我也知道自己唱不成京剧名家,但我愿意竭尽所能地促进京剧的发展和弘扬。”成立京剧票友社、带领票友社成员各处演出、举办票友节,甚至带领票友远赴海外参赛,这是张玫对京剧的传播和弘扬。

同为京剧票友,张玫与何熙文多年前就已相识。“从何老师做京剧讲座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从讲座到选修课,从京剧社到京剧团,从让学生了解京剧到带学生频频获奖,张玫见证了何熙文在大工推广京剧的十年之旅。

2011年,在大工京剧团成立前夕,为鼓励更多大学生关注京剧,为更多大学生票友提供更好的京剧学习条件,张玫决定出资资助我校京剧活动,设立“大连理工大学京剧艺术发展张玫基金”,首次捐赠1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京剧艺术研究与活动。在随后两年里,张玫又向该基金连续捐赠20万元。

在张玫看来,资助大学生京剧活动对京剧的发展和传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如果年轻人认可京剧并愿意传播,其传播速度将是惊人的。”此外,张玫认为大学生作为有文化、有学识的年轻群体,他们对京剧的理解会更多元、更深刻、更先锋,“他们是京剧真正的未来。”

2016年11月25日,张玫受邀前往美国,登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坛,她以“京剧的现状、挑战和前景”为题,与观众分享她的看戏生活以及中国戏剧中的故事和文化,“戏剧是美好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达真善美的手段和渠道。”

来自校方的保驾护航

据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老师吴笛介绍,我校京剧艺术发展张玫基金是基金会第一个独立管理的项目,在财务管理上,项目独立入账,专人负责审核项目支出,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平时排练、购买京剧书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京剧演出、大赛等,每年整理支出明细形成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基金会对张玫基金的管理有严明的章程和清晰的流程,切切实实地做到了对每笔支出都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在何熙文看来,基金会对张玫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都十分得力。

此外,学校团委作为我校京剧团的主管部门也为其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多助力。其中包括将其纳入团委直属的艺术团,使其在管理方面更正规;给予京剧团更大的展示和发展平台,以吸收更多京剧爱好者加入,为其注入更多新鲜血液等全方位服务。

京剧团的日益壮大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和丰富。在我校团委老师秦仕伟看来,京剧团的壮大和发展是我校校园文化日渐丰富的缩影,是我校“最文艺的理工院校”的佐证。“更重要的是,他们完美诠释了大学生是如何传承和坚守传统文化的。”秦仕伟透露,在今年的“峰岚杯”文艺大赛中,首次出现了一个院系单独完成的京剧节目,同其他参赛节目一同PK。这支京剧节目背后的指导老师叫王欣楠,是化工学部2016年新生辅导员,也是大工京剧团的老团员。

从何熙文到王欣楠,这是大工京剧文化的传承;从张玫到无数中外大学生,这是中国京剧文化的传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在何熙文和张玫看来,京剧最好的时代或许正在缓缓开启……

责任编辑:姚璐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