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学术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二届文化强国高层论坛

作者:张玥、张珊珊、张晓芳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16-06-06 13:30

6月3日,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江海学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文化强国高层论坛在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三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学术期刊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强国建设”两大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审思时代境遇,聚焦理论热点,提炼中国话语,共商中国文化发展大计。会议分别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教授、副院长徐成芳教授以及《江海学刊》总编韩璞庚主持,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及博士生、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期刊界主编、高校教授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论坛分为两个阶段,会议第一阶段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强国建设”,韩璞庚主编、陈秉公教授、孔明安教授、洪晓楠教授、汤文曙教授、徐成芳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韩璞庚主编围绕当代文化面临的市场化的挑战、全球化的挑战、网络化的挑战、工具化的挑战四重挑战,反思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无语”、“失语”状态,指出学术期刊作为公共品,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文化再创造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文化问题意识,加快推动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形成。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认为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建设的基本方针是“马魂,中根,西鉴”,实现“多源一脉,总体超越”。孔明安教授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化现象的反思”为题,从哲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特点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洪晓楠教授以“美人之美”何以可能为题,指出“美人之美”作为一种“和合共生”的价值向导,需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得以展开,唯有此才能辨明“美人之美”的理论旨趣。横隔在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是“美人之美”何以可能的首要问题。在跨文化诠释学的视域之下,“文化距离”被追问出他者文化的“生长域”和“过滤器”功能,这正是“美人之美”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之中,“文化距离”让所有民族文化的总体镜像和自在自为的发展逻辑得以映现,在参照中弥补自身,在彼此映现中共生共荣,“美人之美”亦在文化实践层面得以成真。汤文曙教授提出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保证,对文化强国的意义和重要性发表重要见解。徐成芳教授以“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为题,阐述了文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论坛第二阶段伊始,洪晓楠院长详细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学习与探索》、《学术界》、《教学与研究》、《广东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东岳论坛》、《江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国内一流期刊界主编或主任先后围绕各自期刊的创办历史、栏目设置、审稿情况、选题介绍及文献要求等方面内容做了系统介绍,随后学院师生与专家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会场整体气氛热烈,师生们受益匪浅。

论坛最后邀请安徽师范大学房玫教授和各位与会代表分享了她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知识分子座谈会的体会。大连理工大学陈高华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的韩传喜副教授也就本次论坛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为会议添上精彩的一笔。

以文化强国为主题的高层论坛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与不舍中落下帷幕,各位学者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无疑是一场文化盛宴,一顿精神大餐。洪晓楠教授和韩璞庚主编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并表达出对后续论坛的期待,为期一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