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大工往事 > 正文

【走近老教授】李彦硕:不平凡的大工土木系

作者:李彦硕 口述 学生记者 于明莹 整理 来源:宣传部 新闻中心 时间:2014-08-12 10:48

人物简介:

李彦硕,1954年于大连工学院土木系水利水电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水电站教研室(研究室)主任,东北水力发电学会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水电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老教授学会及老科协副理事长。出版水利、水电方面的专著8部,并主持完成了龙羊峡、三峡等数座水电站科研任务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任《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力发电卷》副主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2月退休后仍从事生产科研工作。

建校初期的记忆

1949年我校开始创建土木工程系(土木系),建系初期只开设了两个专业组,即港口工程和建筑工程专业组。土木系第一届学生从全国招收了40名进步青年。我是1950年入学的第二届学生,这一届学生共有54人。这个时期土木系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课。大连工学院从创院伊始就特别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为了加强新生的政治思想教育,1950年在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院政治思想工作一年级办公室,每两个班配备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学院规定每学年对每个同学做一次政治思想鉴定,系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参加。从1949年4月建系到1951年8月,教授主要是院领导从国内外招聘来的,其中系主任、水力学专家李士豪,土力学地基基础专家章守恭,钢结构桥梁设计专家陆文发和建筑学专家汪坦四位知名教授在教学和培育青年教师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1年暑假后,从清华北大等院校分配来6名大学毕业生,土木系开始有了青年师资力量。1952年经屈伯川院长亲自聘请,国内著名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从浙江大学来到大工土木系任教,为土木系乃至全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初期,学生集体在食堂就餐时,由院团委和学生会领导的“进步青年”播音台经常宣读时事政策,全院学生“保家卫国”的热情高涨。1950年末朝鲜战场形势十分紧张,学生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尽自己的财力积极捐献购买飞机大炮,纷纷报名参加军干校,组织起来人人动手消灭昆虫,防备美国的细菌战。当时学生们随身携带自己的血型标记,随时准备为回国的志愿军伤员输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是很紧张的,但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每个班级都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每周六晚必有一场电影,星期日自由活动,有时候还到老师家做客。因此,同学们的生活是很愉快的。

升入三年级时,土木系请来了三名苏联专家,我们班成为大工向苏联学习教学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和受益者,我们班是全国最早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班级。1954年毕业前夕,我们班已经有11名同学入党。

“开门办学”令师生受益匪浅

从1949年建校到1958年是大工快速发展时期。1953年全院开始“向苏联学习”,期间土木系发展尤为迅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1955年教育部所属全国水利院校统一教学计划,就是在大工土木系制订的。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全国高等学校纷纷开展教育大革命。大工土木系开始到金州参与大炼钢铁,后来水工专业的师生们又到辽宁省各地参与水利化建设。虽然理论教学与正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但师生们却因此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实践和实际生产。1961年大工响应中央号召开始进行整顿,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加强了课堂教学。62届学生每人独自完成的高质量毕业设计就是教学质量的最好证明。1966年“文革”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全面停课,我校连续5年没有招生。直到1971年5月,土木系迎来了大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上级规定,对这些学员实行3年学制,一定要走出学院到工地办学。所以这批学员一入校,就走出了院系,和土木系专业教师以及基础部基础课教师一起到辽宁省葠窝水库工地一边劳动一边教学。期间也有一年多时间回校进行科学实验与毕业设计。在工地教学虽然减少了土木系基础课的传授,但因广大教师尽量结合工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员都学有所成。毕业后这批学员大多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少数人经过研究生深造成为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土木系这种“开门办学”的形式,直到1977年结束。

欣逢水电建设的盛世

小学时代我读过李白歌颂长江三峡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学时代知道三峡要修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1950年我报考了大连工学院土木系,是党培育我热爱水利事业,是大工敬爱的老师教给我为水利事业作贡献的本领,从此我与大工、与三峡结下了情缘。

1954年我毕业后留系任教,1956年土木系领导让我和另外两名青年教师去四川长寿县狮子滩水电站工地参观实习,回程乘船经过三峡时,我真正感受到了三峡的雄伟壮观。1993年,我代表学校到葛洲坝水电学院参加电力部水电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教材编审会议时,三峡工程局组织与会人员参观了三峡大坝工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从1992年正式开始修建,历经16年建设全面建成。我为之欢喜,为之骄傲,我庆幸在我退休前的几年中,赶上了水电建设的盛世。在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我代表大工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微薄贡献。

1983年中央决定修建三峡工程,在北京京丰宾馆召开了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大会,由万里主持,姚依林、钱正英等领导参加。我校代表宋彧浙教授因为身体有恙,系领导派我去照顾并列席大会。会议争论之热烈,论点之深远,几代水利工作者的激情使我收获极大,深受鼓舞,我决心要为三峡工程作贡献。1988年水利部三峡及大型水电工程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三峡升船机“七五”重大科技攻关全国招标,我抓住这个机遇,在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代表大连理工大学投标并中标,负责承担三峡升船机承重塔柱静、动态及结构稳定与温度应力分析电算程序研究及实验项目。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大工的课题小组提供了静、动、温度应力及稳定四本中间报告和源程序软件,我曾多次到武汉三峡设计组讲解使用。1991年1月,我代表大工提交了总报告。通过水利部重大装备办组织国内专家鉴定,鉴定认为:“大连理工大学所研制的电算程序精确可靠。成果对三峡的初步设计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可推广应用于隔河岩升船机塔柱和水电站进水塔结构。这些内容体现了大工研制者在编制大型结构软件程序上的独创性,具有相当大的工作量。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1990年6月,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枢纽处给大连理工大学来函表示感谢。

鉴于我代表学校对三峡“七五”攻关任务所作贡献,得到了长江水利委员会领导的肯定与信任,在1990年至1996年,我又代表学校为三峡完成了两项“八五”攻关课题和八项横向生产科研任务。

60多年大工土木系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依靠的是:党亲手创建,坚持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理论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代代相传,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大工土木人精神。愿大工土木人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后记:

李教授尽管年事已高,听力不大灵敏,但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待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那颗热爱大工的心依然火热跳动,令人深为感动。

李教授事事为我着想,处处为我考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教授认真严谨,为人处事一丝不苟,追求细节的完美。当聊起大工土木系60多年的发展史时,李教授讲述的一幕幕老中青教师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教学、生产科研的生动事例,令人感受到老一辈大工人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在他们看来,大工胜于自己的生命!所以,即使退休李教授也没有停歇,他仍致力于大工的水利科研工作,永不停止地为大工贡献力量。

如果没有老一辈大工人呕心沥血的奉献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大工怎会拥有今天的辉煌?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我们更应该为大工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