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一段时间以来“课程思政”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6月15日上午,学校在主楼第二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出席会议,就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出要求;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丹主持会议;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泓汇报了学校加强“课程思政”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分析了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工作举措。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董国海参加会议。
研讨会采取校外专家报告与校内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上海交通大学黄宏成教授作主题为《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工程学导论思政教学元素探索与模块建设》的报告,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我校管理与经济学部党委书记朱方伟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王前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张宏伟教授、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李广哲副教授先后结合各学部学院、各自专业和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作了经验交流。
王寒松书记在会上指出,多年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学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这一教师的神圣职责,广大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学校校风淳朴、人才辈出。古今中外,任何大学的职能无不把育人放在首位,无不把德行养成置于最先。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忽略了德育,必然导致教育的迷失。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给学生“三观”教育提供了知行合一的殿堂,也奠定了一生的影响。我们党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者,也需要有一大批永续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大工肩负的神圣育人使命,大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核心价值,是要看学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多少栋梁和骨干人才。
就“课程思政”建设,王寒松书记要求全校教师要处理好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的关系。教师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既是中央的、国家的、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既是学校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追求。党中央、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党委部署的工作是外因;教师是内因。内因是根本性的,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教师是主导,“课程思政”要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去实现。课程思政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以微言大义的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做人的道理融合渗透进去,这是影响人一生的大事,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是为人师者的本分所在。大学课堂既应该是高深知识的探索之地,更应该是道德光辉的普照之地。大学教师要增强荣誉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在师德上作出表率,首先就要在讲台上给学生作出表率。
王寒松书记指出,要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上,广大教师思想和认识上高度统一。从认识统一到实践过程,到取得成果,这一链条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认识最终要落脚于实践,要通过实践来展现认识的成果。针对存在的“知其当为,而不知如何为”现象,下一步工作关键是精准施策抓好落实,将“干就干实、干就干好”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坚定“四个自信”,把这种自信不断地转化为教育自信、办学自信,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又红又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寒松书记要求,要处理好教学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每门课程有它自身的规律,但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隶属于更大的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本源性的、决定性的规律。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最本质的特征是价值观的传承。教学规律,要服从于教育规律,要着眼于育人。
王寒松书记强调,要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课上课下高度互补,课上对学生的教育与课下对学生的影响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学生对老师的仰望和期待,容不得教师半点马虎。课上,广大教师要以渊博学识、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课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一言一行的示范作用,构建课上与课下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
王寒松书记表示,要处理好片段与全面的关系。立德树人不是某环节、某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职责使命。全体教师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积极承担起所属工作应有的育人责任,都要向立德树人看齐,真正构建起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各教学单位的党委和行政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这门必修课的建设,各个部门要积极研究思考,对一线实践多给予指导、帮助、支持,多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党委宣传部、党委人才办、研究生院、学科办、文科办、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部(学院)主要领导、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