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在天津大学落下帷幕。由我校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Chem-E-Car竞赛团队选派的12名本科生,在赛场我校以及来自国内25所高校的队伍进行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了“SAChE安全奖”与“最佳视频奖”两项单项荣誉。 在为期一年的准备中,这支队伍经历了怎样的成长?
形成一种模式:从专业竞赛出发,组建学生科技社团,实现自我学习激励
Chem-E-Car竞赛(Chemical Engineering Car Competition)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主办,前两届国内竞赛由天津大学承办。去年学部正式组队应邀参赛,获得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首届的40多人报名,到第二年招募时150多人的报名规模,“化工小车”竞赛在大工校园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首届竞赛中Chem-E-Car竞赛团队斩获全国第二名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学部在竞赛队伍的基础上正式申报成了学生科技社团,形成了“学生科技社团+专业教师指导”的竞赛指导模式。学生科技社团覆盖到“化工设计竞赛”、“化工实验大赛”、“Chem-E-Car竞赛”。其中“Chem-E-Car竞赛”团队中既有攻克科技难题的动力组、控制组和车模组;又有促进社团建设的宣传组和后勤组。其中,技术团队的同学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动手实践。动力组的同学们自主学习化学电源制作方法,成功完成电极材料制备、电池性能测试与分析、电堆的整体设计与组装等一系列实验工作。反应控制组通过设计并运用化学反应的特性,以实现精准控制小车在设定时间内的启动与停止。车模组则自主设计车体结构,通过自学单片机编程,成功模拟逻辑电路搭建,制作PCB板,完成车体零部件制作。后勤与宣传完全实现了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凝聚一种精神:勇于技术创新,追求从“0”到“∞”
Chem-E-Car从竞赛队伍到科创社团,一年的时间,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将化工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外,还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跨领域学习及交流的能力等方面提升看到了明显效果。同学们自己总结,这是一种从“0”到“1”到“∞”的精神。
第二届参赛“化工小车”模型图与比赛时实验场景
从“0”到“1”的阶段,就是在建队初,团队从无到有,做出了第一台车、第一批电池、第一条控制曲线、第一次试车、参加了第一次比赛……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的知识在积累、实验能力在提升、视野在开拓。
从“1”到“∞”,赛后这一年中,同学们开始追求创新,第一次自主提出方案、第一次全面开发车体与电路、第一次涂制锌空电池……不仅稳定了比赛团队,还建立了Chem-E-Car社团,成功申请为校级的创新团队,为后续发展与建设做了充分的规划。
带来一种收获: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Chem-E-Car的队员韩雨桐表示:参加到这个社团中,成为自己本科四年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是学校、学部提供的平台,让她和老师的沟通零距离,让她主动感受科研的魅力,让她收获了知识、技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作为参与了两年团队指导的教师,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董宏光教授表示:作为老师,我们是很愿意加入到这样的团队中的,学生们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对科研的勇敢追求,每天都充满活力和干劲。我们老师在这儿的付出非常有意义。
在第十届嘉年华中郭东明校长和队员们进行交流指导
目前,我校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组织学生科技社团开展日常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学部领导高度重视,投入资金和实验室支持,相关领导大力支持。社团也将长期面向全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招募。这辆化工小车将一直在路上奔驰。